《建党伟业》是部好电影
发布时间: 2011-06-17 00:00 浏览次数:2035
导语:
然而在市场经济时代,再强大的“主旋律”想要把尽可能多的观众拉进电影院,也需要本身质量过硬才行。何况观众往往已经有了“主旋律疲劳症”。公允地说,《建党伟业》一方面大打娱乐牌,一方面努力打造剧本的可看性,虽然有一些缺点,但仍不失为一部可以将观众拉入电影院的好电影。
《建党伟业》的优点
与二十年前《开天辟地》相比,建党献礼不再刻板
1991年,即建党70年之际我国也曾拍过一部主旋律献礼片《开天辟地》,同样讲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过程,可算是《建党伟业》的师兄。在20年前,《开天辟地》算是一部具有特殊意义的作品,因为它不仅以在党史上有“污点”的陈独秀作为正面刻画的主人公,还正面描写了以前同样被认为是问题人物的张国焘、胡适等人。然而,即便有此类突破,《开天辟地》更多而言还是一种历史文献片、宣教片,虽然影片力图反映复杂历史的内在逻辑和细节,但整体上还是脱不开政治化的公式叙述。
与《开天辟地》相比,20年后的《建党伟业》则呈现出一幅完全不同的面貌。除去电影产业本身的技术因素之外,在视野上、理念上的开放和进步让《建党伟业》更具可看性,以及更丰富的内涵。
全面描绘波澜壮阔的革命年代,不仅仅描绘共产党
《建党伟业》和《开天辟地》的关系,与《建国大业》和《开国大典》的关系非常类似。两《开》叙述的分别只是建党和建国前一年内发生的事情,作为最后的标志性事件的铺垫。而两《建》的时间尺度则要宽阔得多,《建国大业》从重庆谈判开始说起,而《建党伟业》则早到了辛亥革命,与建党当年隔了10年之久。
在这种大视角下,影片将辛亥、袁氏称帝、二次革命、清帝复辟、护国战争、新文化运动、五四运动、国民党改组、共产党成立等十年间的重大事件结合起来,还描绘了一大批非共产党的仁人志士和反面角色如孙中山、袁世凯、蔡锷、张勋、徐世昌、胡适等等,从而呈现的,是一个波澜壮阔的大时代。
当然,影片的目的仍然是解答“为什么历史选择了共产党”这一命题,这一点与《开天辟地》并无二致。然而比起我们历史、政治教科书上所一贯表达的——这些前奏都是为了说明“此路不通”,《建党伟业》带给我们的则是一种相对多元化的叙述。
给观众留下思考的余地
多元化的表现,表现在以往认为“不妥当”的言论在本剧里可以有充分的体现。
比如在新文化运动的一场戏中,刘佩琦扮演的辜鸿铭因留着辫子受到了台下学生的嘘声,但辜鸿铭却说出了非常辩证的自辩:“有些人头上没辫子,但心里有辫子;有些人头上有辫子,但心中无辫子”,结果台上台下哑口无言。而辜鸿铭与新文化学者论战时,声称孔教并非不好,而是后来的人使用计算器算错了数,其诡辩之才华也得到了陈独秀的赞扬。
再比如,胡适在讲堂上批评李大钊“以俄为师”,应该多研究些问题,少谈些主义。在片中也并未受到有力的回击。
细节体现真实
此外,虽然影片叙述的事件很多,节奏也非常快,但在细节上仍然有耳目一新的感觉。比如,大家熟知袁世凯复辟称帝,但却少有人知在抵抗的压力之下,称帝了的袁世凯一直未举行过登极大典,甚至连龙袍都没穿过,到死前始终只是穿大总统服,可谓是个“空壳皇帝”。影片真实呈现了这些细节,周润发把畏惧人言的袁世凯的心理状态把握得非常好,对着龙袍悔恨的表情可以说相当经典。
又比如,周恩来在天津进行学生运动时被捕,与他一起入狱的女孩并非邓颖超,而是张若和,这也是少为人知的史实,张若和是周恩来的第一位女朋友,也是革命同志,两人后来直到旅欧时才分手。但以往的叙述中往往不提这点——在《开天辟地》中,与周恩来一起的闹革命的女孩仍是邓颖超。
虽然电影难免要用到一些艺术夸张的手法,历史也不可能一一呈现,但整体来看《建党伟业》在史实方面有不小的进步。
娱乐观众是王道
早在《建国大业》放映结束,《建党伟业》筹拍之际,韩三平就已经确定继续打明星牌。一套全明星的阵容或许在表演上未必是最适当的,但无疑是有助于叫座的。坚持走娱乐路线,才能让观众自己掏钱去电影院看主旋律大片。制作方对这一方针贯彻地相当彻底,电影里既有战争场面,明星舌战、飙戏场面,也有爱情戏、动作戏,甚至还有悬疑戏、惊悚戏。
例如蒋介石假扮护士刺杀陶成章,朱德在蔡锷领导下奋勇血战,蔡锷与小凤仙、毛泽东与杨开慧的感情戏等等,都真实有据。在2小时的时间里要塞下这些场面不免有大杂烩的嫌疑,但由于明星数量多,影片节奏快,可看性还是相当不错。
《建党伟业》虽然是一部正剧,但笑点也并不缺乏。周润发饰演的袁世凯的手下将领,清一色著名喜剧演员,这种组合本身就娱乐性十足。
《建党伟业》的缺点
进度太快,以致让观众对剧情不明所以
比起《建国大业》,《建党伟业》的主线和逻辑其实更清晰,如前所述,就是“为什么历史选择了共产党”。然而由于内容跨度庞大,尤其在前半,许多情节只有短短一两分钟,很多背景只能通过字幕串起,这不免让对这段历史不甚熟悉的观众观影时感到吃力。
例如五四运动时,经过广泛斗争,学生被释放,但陈独秀却仍然不满意,到街头散发传单结果被捕。这段内容就交待得不甚清楚,观众看了可能会感觉疑惑。实际上,陈独秀散发的是《北京市民宣言》,希望能扩大五四运动成果,在《开天辟地》中,这个原因就说的比较清楚。
比起国共分合为主线的民国后30年,从辛亥革命到共产党成立之间的这十年历史,大部分民众要感觉陌生得多。但事实上,这段历史对中国的走向有很大的影响,应该得到更多的了解。
部分情节虚构得不妥当
在“张勋复辟”这一段故事中,影片对张勋的刻画过于夸张。不仅设计了非常夸张的台词,还虚构了溥仪弟弟戏弄张勋,把张勋辫子系上风筝,然后溥仪命令张勋用辫子拖着风筝跑的情节。在用辫子放风筝的时候,突然出现段祺瑞手下利用飞机轰炸紫禁城。这些桥段是为了显示封建势力有多么愚昧,但显然是有些虚构过度了。
中共一大拍得有些突兀
影片最大的问题在于,观众在看到最后,也即全剧高潮,中共建党标志——中共一大召开时,会感觉十分别扭。全剧的两位核心人物陈独秀和李大钊居然都没有去参加一大,而参加了一大的代表中,只有毛泽东在之前戏份非常多,除此之外只有张国焘出现了几次,其他人几乎此前都没怎么露过面,在会场出现时感觉非常突兀。尤其尴尬的地方在于,这十三位代表,还有不少麻烦人物,特别是陈公博和周佛海这两位后来的大汉奸。
于是,影片有意无意之间就对这两位后来的汉奸有所丑化,例如说周佛海一贯迟到,例如说陈公博携妻来参加会议“很奇怪”,甚至于还专门安排了几分钟的大东饭店情杀案来把陈公博吓走(实际上陈是怕身份暴露),虽然这两位日后成了汉奸,但谁能保证当时这两位不是真心信仰共产主义呢?
但由于“一大”是共产党成立的标志,也是本片的高潮,因其神圣性所以在叙述上有此斟酌。但真实的历史往往不是这样的,陈独秀不去参加“一大”,固然有所谓陈独秀不愿面见共产代表的因素,但更主要原因可能是“另有要事”。而李大钊不去,也并非因为片中所说“图书馆很忙”,而更可能是因为北京支部没认识到“一大”这次会议重要性。对于其他“一大”代表来说,在当时也可能没意识到“一大”的重要性,否则不至于后来几乎没人记得“一大”的具体日期了。
总而言之,影片想表达“历史选择了共产党”,但在呈现时,真实的历史往往比想按规律呈现的历史更为复杂。
结语:本片导演韩三平表示“主观上确实是想发展一种新的类型电影……当然我们还做得不够,还有很多值得表现的历史画卷”。可见,此类红色经典系列还将继续上演。